2016年是贯彻落实学校第三次党代会精神和启动“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的开局之年,是巩固和深化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成果,解放思想、坚定信念、务实求是、抢抓机遇、抓改革促发展的一年。学校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第三次党代会精神为指导,以强校建设为目标,以加快师资队伍建设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重点,以深化综合改革为动力,以破解难题和重点工作实质性推进为标志,激发师生员工凝心聚力、干事创业的信心,全面提高办学水平,努力开创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建设新局面,为“十三五”规划实施奠定坚实基础。
一、 深化校内综合改革
对制约学校发展的主要问题和症结进行综合改革,找准短板,精准发力,是激发教职员工内生动力、增强办学活力、促进学校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要在科学研究制定“十三五”规划的基础上,加强顶层设计,更加注重系统性和平衡性,重点推进校院两级管理、津贴分配和教师分类评价管理制度改革。
1.高质量完成学校“十三五”规划及专项规划。规划制定要坚持“新、实、特”的思想,务实管用,以“目标明确、任务具体、措施有效、绩效可评”为基本原则,明确重点目标和工作任务,科学制定完成学校“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及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本科人才培养及专业建设规划、研究生人才培养及学科建设规划、科学研究规划、校园建设与大学文化建设规划、现代大学制度建设规划、党建及思政工作规划等7个专项规划。
2.实质性推进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试点。组织学院自愿报名,学校择优确定改革试点单位2-3个。学校成立专门工作组,在校内外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方案并试运行。
3.修订完善津贴分配制度改革方案。以调研和样本分析为基础,修订校内津贴分配方案,突出高贡献度成果奖励,减少不合理及不平衡,探索调整教师、干部、工人之间的平衡点,激励全校教职员工干事创业。
4.推进教师分类评价管理改革。在职称评聘、岗位设置与聘用工作基础上,结合校内津贴分配制度改革方案,由相关部门统筹谋划,起草制定教师分类管理多元评价方案,推进教师分类管理改革。
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教学是人才培养的中心工作。互联网+与教育深度融合,正在改变现有的教学方式,产生教育教学新形态,要转变思想观念,顺势而为,用倒逼机制推进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转变思想观念,树立“成果导向”教育教学理念。召开全校教学工作会议,开展本科教学大讨论,落实“本科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规划”及2015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树立“成果导向”、“提高教学有效性”和“质量持续改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提升全员质量意识,紧密围绕“如何提高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达成度”、“如何构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长效机制,重构课程内容”等议题展开研讨。
2.优化专业布局,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10个专业工程教育认证申请的准备工作,10月前5个专业完成工程教育认证申请工作;提出专业布局、优化整合的论证方案,出台专业评价体系,启动专业预警、退出工作,争取合并、删减或隔年招生3-4个专业,倒逼专业综合改革,为顺利通过2018年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做好准备工作;健全各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完善教学过程评价、教学效果评价和持续改进机制。
3.加强课程建设,促进教学方法和学业考核方式改革。加强在线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模式,继续支持40门左右在线课程资源建设,争取5门以上课程实现“翻转课堂”;倡导采用基于案例的讨论式教学、“做中学”等先进的教学方法开展课堂教学;逐步实行小班授课制和小班化教学,改造部分适于融合式教学的小教室,推行学生记笔记制度,将记笔记纳入到课业考核中;提高形成性考核、答辩等课业考核比例,加大能力考核的比重。
4.构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推动“双创”教育落到实处。加强顶层设计,构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聘请企业技术及高级管理人员参与教学,逐步推行毕业设计(论文)校企双导师制,校企共建校内实验室、实践实训基地2-3个,新建校外实践实训基地30个;完善创新创业(双创)教育三大体系建设工作,实施弹性学制,增设课外创新创业学分,搭建校院两级“双创”平台,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将“双创”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形成全体学生参与的院级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训练全覆盖的格局。
5.促进良好教风、学风和考风的形成。推进课程(课程群)团队建设,完善教师教学评价机制,建立教师荣誉体系,强化教学过程管理,推动教风持续改善;逐步实施学业导师制,明确学生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以提高上课出勤率、教材持有率和作业完成率为抓手,以督促学生记笔记为切入点,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加强诚信教育,促进考风好转,使教风、学风、考风建设进入良性循环轨道。
6.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修订学术型和专业型研究生培养方案,探索建立以提升创新创业为重点,以产学联合培养为途径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就业质量与就业率。
7.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做好评估与督导工作。健全校内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及质量保障系统运行机制,制定人才培养各环节质量评估标准,建立学习成效综合分析评估制度;强化教学质量监控,开展专业评估工作,逐步启动毕业生第三方跟踪调查评价工作,启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前期准备和自评工作。
8.发挥高教研究作用,扎实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工作。深入研究教育教学改革中涉及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提出建设性的改革思路、改革措施和改革方案,为学校决策提供依据;加强教研团队建设,重点支持重大的教学改革项目,培育并产出标志性成果;强化教研课题的过程管理、质量管理,提高咨询和评审服务质量。
9.强化教学管理,提高继续教育社会服务能力。加强对函授站管理和评估工作,规范教学全过程的组织与管理,加大继续教育监督、评价和检查力度;加强网络课程建设,构建多维教育体系;开展自学考试专业调整工作,联合优势专业启动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的准备工作。
三、加强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影响并决定着学校的发展水平和特色,要以国家和省内一流学科建设为目标,坚持交叉融合、分类建设、差异化发展,发挥学科建设对人才培养的引领作用,带动和促进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及师资队伍水平的提高。
1.调整学科结构,优化学科布局。以提升学科竞争力为目标,建立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机制。启动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学科和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动态调整工作。优化学科布局,强化内涵、突出特色,分层次、分类别对现有学科进行优化建设,制定拟新增学位点发展建设规划。
2.完善指标体系,做好评估工作。贯彻落实《哈尔滨理工大学学位授权点自评工作方案》,完善各学位授权点评估指标体系,开展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工作。组织一级学科中的优势特色学科和重点学科参加教育部第四轮一级学科水平评估。
3.明确建设目标,制定一流学科建设方案。以建成国内一流学科为目标,制定一流学科建设方案,谋划推进“电气工程”省优势特色学科的建设。以建成省优势特色学科为目标,谋划推进“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的建设。
4.加强组织管理,提高学术工作的科学性和权威性。进一步规范学术委员会和六个专门委员会的组织管理工作,调整委员会委员,规范委员会的组织和行为,促进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审议、学术决策和学风维护等学术工作的科学性和权威性。
四、提升科技创新和服务能力
认真贯彻落实学校第三次党代会精神,强化需求导向、育人导向、应用导向、转化导向,以科技成果评价机制改革为切入点,推进科技创新机制改革,有效调动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升科技创新和服务能力,实现科研促进教学,科研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1.推进科技成果评价机制改革,增强科技发展动力。以科技成果评价改革为切入点,推进科技创新机制改革。科技成果从数量评价转向内涵评价和作用评价,注重其科学理论创新、关键共性技术、需求背景、育人作用和应用与转化效果。科学引导教师开展科研工作,准确体现科研成果价值,通过科研促进教学、支撑学科、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2.加强以团队为核心的科研队伍建设,释放科研潜能。以科研人员全部形成团队为目标,在全校范围内全面启动科研团队建设。各学院按照学科发展实际,全员覆盖,分层次组织开展团队建设。鼓励以项目为牵引,组建跨学科的大团队,规划团队方向,形成合力,释放科研潜能。
3.加强以协同创新为重点的平台建设,转变科研发展方式。以科研团队为基本单元,校院分别组织各科研团队走入行业或大型企业集团,面向《中国制造2025》和行业企业的发展需求,全面开展协同创新建设,积极与经济发达地区政府、企业建立成果转移中心或研究院等合作平台,为教师走入企业畅通渠道,全面推动“一个团队,一类技术,面向一个企业,共建一个工程研发中心”的校企合作模式,服务地方经济。
4.推进现有科技成果加速转化,发挥科技服务功能。全面梳理全校教师持有的显性和隐性科技成果,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畅通成果转化渠道,搭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推进政产学研多方位、多层次、多渠道合作,进一步提升科技成果总体转化率。
5.加强科技组织服务体系建设,发挥保障作用。进一步加强科技资源与信息共享,强化实验条件的整合与共享运用,为科技发展提供保障。进一步完善专利服务平台和科技管理信息化平台,提升科技组织服务水平。积极组织教师申报各级各类计划项目,以省部共建为契机开拓国防军工项目申报渠道,注重联合承担具有产业化前景的大项目。提升高水平学术论文的发表数量,提高专利成果质量与水平,力争科学技术奖、人文社科奖获奖数量明显增加。
6.营造学术交流与创新的浓厚氛围,促进科研水平提升。进一步开展好“博厚讲坛”等学术报告活动,加强对外联络,积极邀请院士、长江学者、国际知名学者和企业家做客“博厚讲坛”,开展新理论、新技术和创新创业经验等讲座,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广泛开展学术报告和学术交流活动,充分运用校外科研资源,开阔师生的学术视野、拓展教师的科研发展空间、提升广大师生把握前沿科技动态的能力。
7.发挥国家大学科技园的作用,推动“双创”发展。突出服务特色,建设好“大学科技园——高新技术产业孵化示范基地”。创新成果转化模式,完善技术转移服务,提升学校师生科技成果转化率。搭建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综合服务平台,完善创客空间,启动建设大学生创业谷,建设好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发挥示范作用,促进学校及我省“双创”工作迈上新台阶。
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按照学校第三次党代会的要求,统筹推进教师、管理、服务等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形成促进学校事业发展的人力资源集群优势。推进实施师资引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等2项工程和高层次人才支持计划、优秀中青年人才扶持计划、教学科研创新团队建设计划、党政管理人才培养计划、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计划等5项计划。
1.加强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培养与使用。以人才强校为目标,完善有利于人才引进的政策措施及环境氛围,制定柔性用人机制,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博士教师招聘工作力度,进一步发挥高层次人次在管方向、带队伍、谋大事方面的作用。坚持引培并举,育用结合,加强对现有人才的培养与使用,做好“长江学者”和新一轮“龙江学者”推荐工作,校级学科带头人、后备带头人的遴选工作(与遴选校级“教学带头人”同步进行),开展博士后中期检查,做好博士后招收、管理、出站等工作。
2.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结合“产教融合”工作的推进,依托校企合作平台和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等渠道,鼓励支持青年教师到企业锻炼,参加企业的科研课题研究、产品研发和技术攻关等,把行业和技术领域中的最新成果引入课堂,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同时积极邀请企业工程师进校授课。
3.推进国际化教师队伍建设。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科学规划、按需派遣,多种渠道支持教师梯次出国培训、研修交流,积极邀请国外专家来校讲学。
4.加强管理、服务等其他方面人才的培养。学校教师、管理和服务三支队伍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要重视和加强管理岗位、服务岗位等方面人才的培养建设。计算人才成本,系统规划和开发人力资源,建立合理的人才结构,探索科学的人才管理方式,形成各方面人才协调互补、同心协力、共谋学校发展的局面。
5.强化教师教学能力培训工作。明确教师发展中心的功能定位,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和新教师助课制度,进一步加强教师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实践教学能力的培训工作,不断提升“互联网+教育”形势下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6.做好师资和岗位管理工作。加强岗位管理,完成首次岗位聘用后聘用合同的签署工作。开展2015年、2016年度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修订完善师资工作相关文件,规范人事档案管理,完成“吃空饷”人员的清理工作。
六、着力推进精细化管理
创新财务管理与服务,加强成本核算,优化全校资源配置,节约和高效使用资源,努力降低运行成本。
1.加强成本核算,拓宽筹资渠道。组建学校成本核算委员会,科学编制财务预算,合理压缩开支。落实省委巡视工作、审计工作的整改意见,规范支出,实现节支。拓宽筹资渠道,建立财务预警机制,在预算缺口较大的情况下,保证学校正常运转,保证重点项目顺利完成。
2.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国有资产的使用效能。完成全校国有资产清查工作,摸清家底,清理闲置及报废资产,做到账账相符,账物相符,为实现学校国有资产二级管理奠定基础。查清学校房源,试点实施定额分配、有偿使用的公用房分配调节机制。进一步规范招标采购制度和流程,强化执行监督,完成教师公寓后续招标工作。
3.盘活可用资产,提高资产收益率。引入经营理念,依法依规,注重绩效,盘活全校非直接用于教学和科研的资产。对运营单位开展绩效评价,保证学校国有资产及投资的保值、增值,并不断提高增值幅度。
4.创新管理和服务方式,推进节约型后勤建设。全面排查硬件设施历史欠账和相关管理方面的薄弱环节,制定设施改造总体规划和精细化管理实施方案。实行成本核算,开展绩效评估,探索激励机制,强化监督检查。推进煤、水、电、热的量化使用机制,确保用者好用、管者乐管,学校利益不受损失。梳理各项费用收缴和使用情况,做到应收尽收、支出合理。
5.开源节流,提高体育场馆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准确计量场馆能源消耗,精确核算成本,实现对成本的有效控制并合理调整服务价格,保障学校利益。加强市场化运作,打造场馆品牌形象。制定对物业管理的监督检查机制,确保场馆内教学训练和各项活动顺畅运行。
七、提高开放办学水平
发挥办学优势,夯实国际合作基础,凝聚校友资源,依托地缘优势,积极推进开放办学水平向宽领域、深层次、高水平发展。
1.提升国际合作水平。依托教师出国培训项目、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项目、国家外国专家局引智项目,拓展与英、美等国家高水平院校的交流与合作,建立专业教师培训项目基地。开发硕士、博士研究生联合培养项目,选派教师赴俄罗斯、白俄罗斯、保加利亚等友好学校交流学习,为双方科研合作及申请国际间合作项目奠定基础。重点推进中白“碳纳米材料及其应用研究与教育联合实验室”建设工作。办好由学校主办的2016中、俄、蒙、德高校“信息与通讯技术”夏令营青年学者交流活动,展示学校良好形象。
2.着力推进对外开放办学。二级学院要树立开放办学的思想,按照学院办学校的改革思路,主动发挥自身优势特色,走开放合作的发展道路,探索政产学研用合作机制,积极与大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等开展合作,服务社会发展需求,在开放办学方面取得突破。
3.进一步整合凝聚校友资源,助力学校发展。通过移动平台的引进推广,加强各地各类校友组织建设,实现师生校友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重点关注校友企业和项目,力争在汽车等领域促成与校友间实质性合作;完善校友之家、校友导师库等平台的功能作用,助力培育积淀大学文化;进一步规范教育发展基金会和各类基金的管理,发挥出基金会公益效应。
4.增强荣成学院办学活力。借助地区优势,吸引资源,丰富和创新发展模式,做好“荣成创业大学”和“威海创业大学荣成哈理工创业学院”创建工作,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增强办学活力。
八、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坚持立德树人,建设价值引领、学业依托、能力锻造、身心培育“四位一体”的德育工作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依托校友资源,进一步提高生源质量,促进学生就业。
1.以价值引领为核心,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始终,积极开展党情、国情和社情教育。有效发挥通识教育、宿舍文化、校园环境等有形、无形教育资源的育人作用,构建课堂、宿舍、校园三位一体的人格养成教育体系。总结推广辅导员课程化建设试点工作,促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个性化、程序化、规范化建设。
2.以学业为依托,建设和培育优良学风。开展第二课堂学分化试点工作,建立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实践、自我提升的有效机制。通过开展“我为学风建设做贡献”主题团日竞赛活动、“四无”、“五率”优秀团支部评选等活动,促进学风建设。深化学风建设“一二三”工程,发挥教师班主任的专业优势,促进优良学风的培育和建设。
3.以能力锻造为载体,提高就业创业能力。以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业计划大赛等为载体,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丰富“双创”教育内容和形式,在公寓开辟创客空间,在微信平台开设论坛,引导学生树立“双创”意识,增强“双创”能力,提高就业质量。
4.以身心培育为目标,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深入公寓、深入课堂、深入学生,更加关注学生的心身健康。完善学生资助体系,精准帮扶困难学生,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四级网络体系,实施心理危机干预,培育学生优良的心理品格。广泛开展“走下网络、走向操场、走入课堂”等各类文艺体育活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5.推动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深入实施辅导员队伍建设“三三”行动计划,加强业务培训,完善考核制度,发挥典型引领作用。编制学生工作案例教材,筹备首届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促进辅导员工作方式从教导模式向引导模式转变、从长辈向朋辈转化。
6.创新招生宣传工作思路,进一步提高生源质量。依托各地校友资源提高招生宣传工作实效,做好校友会深入区域内高中举办招生宣传专场和基金会帮扶困难新生入学试点工作,探索校友工作与招生宣传有机结合,提升学校社会声誉的有效途径。继续增加一表招生省份和外省一表招生专业数量。
7.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搭建全员就业工作体系。树立就业工作是“生命线、感情线、稳定线”的思想,增强全员抓就业的责任意识,完善以院为主的校、院、系三级管理机制,推动就业工作重心向院系下移,搭建符合学校实际和当前形势的全员就业工作机制。学院领导班子要认真分析行业领域发展趋势和学生就业状况,落实就业工作“一把手”责任制。结合各地方校友会建设,探索完善分区域就业管理体系。
九、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
以学校第三次党代会精神和“十三五“规划为指引,弘扬哈理工精神和哈理工文化品质,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建设和谐校园。
1.解读党代会精神、宣讲“十三五”规划,统一思想、凝心聚力。抓好学校第三次党代会精神解读和“十三五”规划宣讲工作,以此为契机,组织全校师生开展“理工兴衰,我的责任”大讨论,将全校师生员工的思想统一到强校建设上来,凝心聚力谋发展。
2.创新理论武装和思想政治工作机制,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域领导权、话语权。创新校院中心组学习模式,促进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采取专题领学、实践调研等形式,增强领导班子执政兴校能力。丰富教职工理论学习方式,成立理论宣讲团,将理论学习与党员组织生活有机结合,提高学习成效。加强宣传文化阵地特别是校园网及网络媒体的建设与管理,确保主流思想和舆论占领师生意识形态领域的引导态势。贯彻落实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继续开展“三育人”评选表彰活动,引导教师争做“四有”好老师,努力成为学科前沿的引导者、科学方法的指导者、学术规范的教导者,用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营造良好的教书育人氛围。
3.创新宣传舆论工作机制,提升新闻宣传影响力。树立“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大宣传理念,优化整合校内宣传资源,构建校园网、报纸、广播、网络电视、微信等资源共享、全方位覆盖的大宣传格局。建立舆情定期研判机制,提高舆情监测及危机应对能力。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及网络评论队伍建设,加大对外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外部舆论环境。坚持走基层、服务基层宣传制度,选树师生典型,营造人人为强校建设做贡献的氛围。
4.深入推进大学文化建设,构建哈理工人共同的精神家园。弘扬“自强不息、求是创新”的哈理工精神,培育“双实双崇”的文化品质,进一步凝练和挖掘理工文化,开展具有理工特色、体现时代精神、团结和谐的文化活动。开展“一院一品”文化工程,形成独特的学院文化和核心价值。加强文化景观建设,改善育人环境。开展普法宣传,加强校史文化传播,做好年鉴编纂工作。
十、全面加强党的建设
发挥校院两级领导班子的核心作用,强化党员和干部的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
1.提高办学治校能力,加强校院两级领导班子建设。以“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领导班子建设为目标,加强新常态下领导班子自身能力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校级领导班子要集中精力谋大势、抓大事、破难题,分工协作、专项推进、重点落实;二级单位领导班子要担当守纪,提高自主办学能力,提高落地见效的执行力。
2.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在全校党员中开展“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坚持抓住“学”这个基础,把握“做”这个关键,从严从实推进,做有信念,讲规矩、有纪律,讲道德、有品行,讲奉献、有作为的合格党员,确保学习教育取得实效。
3.抓好基层支部建设,增强基层党组织活力。实施“三推两强”工程,以党务强、业务强为目标,推进党支部书记选优配强,推动党支部书记素质提升,推广党支部书记先进典型。以省“百优”党支部创建活动为载体,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推动实现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整体提升。
4.严格规范开展党内政治生活,强化基层党建主体责任落实。坚持和完善民主生活会、“三会一课”等制度,进一步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原则性、严肃性、实效性。认真开展基层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工作,促进基层党建工作主体责任的进一步落实。
5.丰富教育载体,加强党员思想建设。以庆祝建党95周年为契机,开展系列纪念活动。继续深入开展“四进四信”工作,加强党内关怀,加大培训力度,做好“干部在线学习”管理,构建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体系。提高党员发展质量,做好学生和教工党员发展工作。
6.以制度为保障,加强作风建设。巩固拓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省委巡视整改落实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成果,构建干部管理监督机制和问责机制,加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把《领导干部深入基层制度》、《领导干部听课制度》等措施落到实处。转变机关工作作风,建立健全阳光监督机制,树立以师生为本的思想,将调查研究与服务基层相结合,超前思考、主动服务、主动协调,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7.创新管理模式,优化调整干部结构。调整、配齐、配强中层干部,育人才聚贤能,为学校改革发展、创新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加强干部校内外挂职锻炼与派出进修工作,建立干部监督、考核、评价、奖惩机制和动态调整机制,增强干部的责任意识和担当能力,激发干事创业的热情。
8.坚持多措并举,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以明确党风廉政建设党委的主体责任和纪委的监督责任为基础,实施主体责任“项目化”,压力逐级传递、责任层层落实。扎实推进惩防体系建设,加强对重点领域、重点部门、关键岗位、关键环节的监督,由过程监督向结果监督转变。发挥学校典型案例的警示作用,开展“分层分岗”教育,提高教育成效。开展财务审计、工程审计,加强内部审计监督。
9.增强服务意识,做好统战工作。开展以“三创一惠”为主题的“同心协力活动”,搭建服务平台,调动学校党外人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校发展。
10.完善以教代会为主要形式的民主政治建设。适时召开第四届教职工代表大会暨首届工代会,推进学校民主政治建设。建立工会联系教职工的信息管理与服务平台,提升服务能力;以各群体协会为依托,丰富教职工业余文化生活;关注困难教职工,做好慰问工作,促进民生改善。
十一、提高服务保障能力
保运转、惠民生,以增强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为要求,创新工作方式,细化服务措施,进一步改善教职员工的工作、生活和学习条件,提高服务保障能力。
1.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着力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完成校园大部分区域无线网络建设工作,宿舍和教室网络覆盖同步进行。完成教育部教育信息化试点验收工作。积极推进智慧化校园建设。保障网络信息安全,确保网络教学系统平稳运行。梳理办公电话的使用权限,节约费用支出。
2.建立协同安保网络,建设平安校园。加强人防、物防、技防“三防”联动机制建设,完善校园安全保障体系。加强专兼职保卫工作队伍建设,强化责任制,建立责任追究制,提升保障水平。制定消防安全工作规范和消防设施维保建设计划,对投入少、收效显著的消防改造项目立行立改,对隐患较多的单位要重点限期整改。加强对校内重点区域和重点车辆的管理,开展校园环境安全综合整治工作。建立校园治安网络、消防安全网络、电梯安全网络,避免重大事故发生。
3.做好工勤、劳资和社保工作。做好工勤人员技术等级(职务)聘用和管理工作,加大轻微残疾务工人员招聘力度,严格按照省市文件规定逐步调整非教师外聘人员的工资和参保比例。核算2015年度教师教学及科研工作量。调研、设计教师工作量查询系统。调整在职职工住房补贴及住房公积金。做好2016年度劳动保障年检的准备工作,做好省残疾人就业年检工作。及时了解黑龙江省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政策新动态,做好测算,为职工参加养老保险做好准备。
4.提高财务管理和服务能力。启用网上投递报账系统,微信、支付宝和自助缴费系统,实现财务系统与科研管理系统互通互联,建立微信服务平台,提升财务管理和服务水平。启动财务电子审批的调研和规划工作。
5.提高后勤工作的满意率和认可度。加强后勤员工队伍建设,强化安全生产管理,美化校园环境。确保食品安全,提高食堂饭菜质量。完成南区浴池改造,并投入使用。
6.加强图书馆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强化队伍建设,提高主动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做好微博宣传,积极开展咨询馆员巡访工作,为师生提供优质资源和优质服务。合理调配数字化与纸质化资源比例,提高数字化资源使用效率。加强馆内环境建设,改善设备设施,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7.发挥学术期刊影响力,服务学校发展建设。规范期刊出版流程,优化出版发行方式,加强学术期刊编委会建设,充分发挥四种学术期刊的影响力,为学校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研服务。搭建学科、学术及学者交流平台,提高学校的学术地位和社会知名度。
8.做好医疗保健工作,提高服务能力。提高医疗技术能力和信息化管理水平,争创一级甲等医院。加强社区卫生服务,切实做好教职工体检工作。
9.以质量为核心,扎实做好基建项目工程。认真贯彻《黑龙江省省属普通高等学校基建工程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规范工程管理,控制工程造价,保证工程质量,提高投资效益,确保教师公寓建设项目顺利开展。有序推进中西部本科学生实践创新能力训练综合楼项目。
10.重视思想和组织建设,关爱离退休职工。加强离退休职工党组织建设和思想政治建设。带着情感和责任做好离退休工作,加强人文关怀,提供优质服务。进一步改善条件,丰富离退休职工文化生活。
11.强化管理,提高档案工作水平。调整档案工作委员会,加强内部管理,规范工作流程。改善档案馆库容,完善各门类档案管理细则,加强档案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加强专兼职档案人员队伍建设,开展业务培训,提升履职尽责的专业化水平。
12.落实管理制度,做好保密工作。调整学校保密委员会组织机构,明确职能,做好保密资格认证审查准备工作。完善各项保密管理规章制度,开展监督、检查,促进各部门将保密工作落实到位。重点加强计算机、信息系统和办公自动化设备的管理,确保全年无重大失、泄密事故发生。学校与国防科工局共建取得实质性进展;
13.加强督办工作,完善监督约束机制。充分发挥“校园综合协调服务管理平台”的作用,完善定期、分类统计和报送校领导阅示机制,督促各单位解决和解答问题,畅通学校和师生的沟通渠道。加强督办工作力度,提高全校总体工作效率。做好信息公开工作,确保学校相关信息及时公开、充分公开。
14.维护和谐稳定,做好信访工作。做好信访和矛盾调解工作,重点信访事件由分管领导和业务部门包案分工负责;个别闹访、闹校等恶性信访事件,实施多部门联动的应对机制,切实维护学校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
十二、强力推进专项工作
以破解难题为主要任务,组织精干力量,专项研究,强力推进解决制约学校发展的突出问题。
1.校内原铅笔厂楼周边环境、体育活动中心出租场所合同纠纷、军宇房产清算、白家堡学生公寓处置等遗留问题。
2.北区爱丁堡住宅小区、西区教师公寓建设连带纠纷等问题。
3.优化多校区协调发展的格局,明确各校区功能定位,启动东区校园规划。
4.荣成学院二期土地变现、工程结算、争取地方资金支持等问题。